【基孔肯雅病毒简介】
基孔肯雅病毒(ChikV)是属于披膜病毒科的蚊子传播的α病毒,于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分离。已鉴定出具有不同基因型和抗原特征的三种谱系。基孔肯雅病毒在非洲一些地区流行,并在亚洲和印度次大陆引起反复发作的流行病。2013年底,病毒在美洲出现。 在流行期间,人类是基孔肯雅病毒的主要病毒库。在非洲,一些动物在维持病毒传播的非流行期间构成病毒库。 基孔肯雅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包括突发性发热和严重的关节痛(关节疼痛),主要影响四肢,但也影响较大的关节。不稳定,复发和失能的关节疼痛是基孔肯雅病毒的标志。高达12%的患者在患病三年后仍有慢性关节疼痛。感染的其他症状(头痛,疲劳和皮疹)在包括基孔肯雅病毒在内的许多树木病毒感染中很常见。 基孔肯雅病毒感染没有特异性治疗方法。 患者用抗炎药物进行症状治疗。 死亡率不高,但观察到超过基孔肯雅病毒爆发的死亡人数过多。 诊断基于在感染的第一天通过分子方法或病毒培养检测病毒,然后抗体反应明显。 在症状出现时可检测到IgM抗ChikV两到三天,并持续数周至三个月。 ChikV特异性IgG在IgM抗体后很快出现并持续数年。
该检测卡是使用野生型和突变型重组基孔肯雅病毒抗原检测特异性抗体反应的新一代快速免疫层析试验。
【基孔肯雅检测卡实验原理】
该快速检测试剂采用免疫层析法技术。将小鼠抗人IgM和人IgG抗体分别固定在硝酸纤维素膜上,作为测试装置的测试区中的两个单独的测试线(IgM线和IgG线)。测试区中的IgG线更接近样品孔,然后是IgM线。当测试样品流过测试装置内的膜时,着色的基孔肯雅特特异性重组抗原胶体金结合物与基孔肯雅病毒的特异性抗体(IgM和/或IgG)结合形成复合物(如果存在于样品中)。该复合物在膜上进一步移动到测试区域,在那里它被包被在膜上的抗人IgM和/或人IgG抗体捕获,导致形成有色条带,这表明阳性测试结果。测试区中没有此彩色条带表示测试结果为阴性。无论试样中是否存在抗ChikV抗体,当测试正确执行时,内置控制线将始终出现在测试区中。
【操作步骤】
1.取待测人或哺乳动物血清标本40ul, 加生理盐水400ul(即:按照1:40稀释),作为待测液备用。
2、 取一个试剂,撕开外包装,吸取检测液,加约75ul于试剂圆孔中,2min后开始观察结果,15分钟终止观察,超过15分钟后实验结果不能作为判断标准。
【结果报告】
阴性:试剂窗口“C”出现一条红色沉淀线条,“T”处无出现红色沉淀线条的结果为阴性,即无基孔肯雅热感染;
阳性:试剂窗口“C”和“T”处同时出现两条红色沉淀线条的结果为阳性,即有基孔肯雅热感染;
无效:如试验中“C” 和“T”处均未出现沉淀红色线条,说明试剂无效,应使用有效的试剂重新测试;
无效:如试验中“C”出未出现沉淀红色线条,但“T”处出现红条红色沉淀线条也说明试剂无效,应使用有效的试剂重新测试。
更多详细,请咨询400技术热线